淮海战役
淮海战役被国民党称为“徐邦之战”,是决定近代中国命运的决定性战役。蒋介石在淮海的失败就像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一样,再也没有从失败中恢复过来。很快,持续了22年的蒋氏朝灭亡了,因此,中外战史学者称之为“蒋介石的滑铁卢”。
不幸的是,蒋介石甚至不知道他的主要对手是谁。
那个人就是粟裕。
当时,华东野战军司令员、政委陈毅被调成为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、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,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、政委。正是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推荐了淮海战役,提出了发展南方战线决战的主张,而粟裕指挥的部队战斗力占全军战斗力的70%,歼敌总数的80%,在战略决策和作战指挥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。
1948年9月16日上午,济南市弥漫着硝烟和枪声,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济南战役,周恩来称之为“三大战役的前奏曲”。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占国民党严密把守的大城市,这场战役一开始就引起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指挥部的注意。
1948年9月24日晚上,济南战役开始后8天,机要官员带着一份电报赶往毛的身边。这是粟裕向中央军委东华局、中军局发出的绝密电报。
粟裕在电报中说:预计进攻将在几天内完成,接下来,我们提出进行淮海战役。
淮海战役的概念首次被提出。
很快,中央军委接受了建议。
9月25日下午7点,毛泽东起草了一份电报,以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名义,给华东饶漱石、粟裕,并告许世友、谭震林、王建安、刘伯承、陈毅和李达,并寄给华野总部:“我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。目前不需要大休息,淮海战役结束后,我们将再次休息,淮海战役可能在10月10日左右开始。”
中央军委在电报中向华东、华中两大野战军将领通报了淮海战役的情况,要求粟裕利用现在半个月时间,暂时休整攻击济南的部队,然后留下一个纵队在山东省西南部,发挥克制作用。
10月11日,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《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》的电报:第一次战役:预计邱清泉兵团将很快退回商汤地区,黄百韬兵团将返回新安镇运河站地区,行动的目的是歼灭黄百韬团的新安渠线;第二次战役:歼灭淮阴、淮安、高宝地区的敌人;第三次战役:歼灭海州、连云港、灌云地区的敌人。
10月下旬,华中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、开封,进入徐州。此时,华东、华中两野战军由战略合作发展到作战合作,两野战军共同打淮海战役的条件成熟。
此时,中央军委必须首先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,中原和华东两个野战军在一起作战时,谁来指挥?
一般来说,指挥部队最多的,实力最强的,部队主攻主要方向和战斗要点的,自然会接任指挥整个战场。当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,加上华野临时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,一共16个纵队。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只有四个纵队,谁在现场指挥,不言而喻。
按照惯例,发动第一次战役的军队指挥官应该指挥整个战役,淮海战役是粟裕向中央政府提出的,他们一定是第一个发起进攻的,所以粟裕是战场的指挥官。
不过,粟裕并不这么认为。
11月1日,辽沈战役结束前一天,中央军委致电陈毅、邓小平、粟裕,并告华东局、中原局:“整个战役统一受陈、邓指挥!”接到电报后,陈毅、邓小平感到责任重大,于11月2日向中央军委回复电报并告粟裕,大致的意思是:这次战斗应该是我们负责指挥,但是因为通讯工具太弱,请军委粟、谭方面多直接指挥。
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,淮海战役这一关键战役打响了。
事实上,在淮海战役之前,关于粟裕是否南下的故事有很多,今天我们就详细地回顾一下当时的故事。
1948年1月下旬,刚刚打完沙土集战役的粟裕,接到中央军委命令:为了迫使敌人改变战略,吸引敌人的20至30个旅保卫长江以南,确定华东野战军第1、4、6纵队,组成第一团,以粟裕为首渡江南下,在南方多个省份进行机动作战,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与国民党军进行周旋,然后分几个阶段跨越式到达浙赣边境,使国民党军处于完全被动和被动应对的地位。
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指出,渡江时间可以在2月或5月,也可以在秋季。
这个计划可谓妙手回春,如果成功的话,那就好比孙悟空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,将蒋介石的内部搞他个翻江倒海。
粟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,他知道,中央军委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正确的。显然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整体战略进攻,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后方。
但粟裕担心,南下的战略行动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。如果是这样,不仅不利于中原、华东的战场形势,而且对解放战争的大局也有重大影响。
但是,粟裕还是首先决定执行中央命令。粟裕带着三个纵队到濮阳地区进行训练,斗志昂扬,同时用多种手段侦察敌人,派出先遣支队到长江地区积极准备渡江。
粟裕虽然准备率军南下,但在这一时期,他却在思考是否南下。
10万大军三纵队南下,渡江后根本没有后方,粮食、弹药、伤病员得不到保障和救治。在敌人中心的战斗,必然会被疯狂的追击和拦截。没有后方的支援,粟裕是曾亲身经历过那种苦难的,让粟裕难以忘怀。
粟裕认为,三纵渡河南下后,可以调动一部分国民党军队防守江北。但据估计,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第五军、第十一师、第四十八师、第七军四大军,都动员不了。第五军和第十一师是蒋介石的直接主力,半机械化部队,蒋介石不会把他们转移到南方去打游击战,蒋介石也不会把第七军和桂军第四十八师放回去,因此,他们就不能在中原战场上牵引蒋介石的主力。
当时,中原野战军有四支主纵队,华东野战军有六支主纵队,共十支主纵队。他们与粤、粤纵队和地方武装一起,已经可以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歼灭。
如果南下,却无法调动敌人的四大主力,中原战场形势将变得不容乐观。
经过深思熟虑,粟裕还是决定不南下。如何向中央反映他们的意见,成了粟裕头疼的问题。
他不怕发表意见,在党和军队内部,他一向以敢于说出心声和独立思考能力著称。他想知道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只立足于中原战场,没有中央统筹兼顾、统筹兼顾的远见,这会不会干扰中央的决策,造成不应有的麻烦。
粟裕一直在犹豫着,这一犹豫,就犹豫到了4月。
但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:他建议中央政府取消三纵队过河的行动。
4月18日,他打电报给中央军委,明确表示,与其南下牵制敌人,不如组织兵力就地歼敌。
接到粟裕的电报后,毛泽东非常重视,第二天,陈毅和粟裕被召回亲自向毛泽东汇报情况。
他们到的那天,毛泽东一听粟裕来了,立即放下笔,走出家门,走到院子里迎接粟裕。毛泽东的这一举动让人大吃一惊,因为他自从成为党的领导人以来,从来没有出去接过任何一位党的同志。即使周恩来等人来讨论工作,他也只是从座位上站起来,从来没有出去过,但今天他出去迎接了粟裕。
毛泽东率先说道:“粟裕同志,你还记得吗?我们分手已经整整17年了。”
“十七年前在天子洞里,我几乎每天都要向你学习带兵作战的道理。”粟裕说。
“那我就是老师了!”毛泽东高兴地说。
“你当然是老师。”
这时,周恩来走到大家跟前说:“请主席带领大家到屋里来谈吧。”
粟裕详细解释了他不能南下的原因,与会同志认真听讲,并在笔记本上做了笔记。有的走着沉思,有的走到军事地图前指路,为研究指明方向。
毛泽东点了一支烟,使劲抽了一口,又踱了几步,转过身来,盯着粟裕问道:“你说的大战规模大概有多大?”
“歼灭10万、20万,甚至更多。”
“甚至更多,你想歼灭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450万正规军吗?你是这么想的吗?毛泽东的眼睛闪闪发光。
“没有,我没想过这么多,我只想过一次摧毁蒋介石的50万至60万精锐部队。”
毛泽东同意:“这需要时间,现在刘邓的军队在大别山的处境非常困难。"
周恩来对粟裕说:“刘邓跃入大别山后,吸引了敌人33个主要旅,为全国各战场转向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。但是,他们在没有后方的战斗中遇到了严重困难。所有的大炮都丢了,没有供应,手榴弹严重短缺。从战士到刘司令员、邓政委,都要自己缝棉衣,自己做饭,自己养伤。因此,我们认为,如果你能率领第一军团进入江南、北京、上海,就可以把敌人的一部分主力从刘、邓一带引开,改善中原的战局。如果你去江南,你不会轻易取胜的。老实说,我们不会把你送到我们能轻易取胜的地方。”
毛泽东还说:“如果你真的觉得困难或者不愿意率领第一军团南下,我们可以考虑更换司令员……”
话音刚落,所有参与者都感到困惑,他们看了看毛泽东,又看了看粟裕。
潜意识中粟裕有些激动,他解开领口,却又冷静下来,系紧领口,盯着毛泽东自信地说:“现在我们有中原的基本条件,战争要争取消灭长江以北的敌人主力,10万主力如果调离中原,我们会损失更多的时间,甚至可能延误对全国的解放。”
陈毅此刻坐不住了,他忍不住大叫:“换一个司令?换谁?不管谁去整个军队都会被消灭。只有粟裕同志去,可能才能救援。”
陈毅的话立刻让会场气氛紧张起来,事实上,南下不仅仅是一个总司令的问题。
毛泽东看了看人群,什么也没说,然后休息10分钟后继续开会。
毛泽东是第一个离开会议室的,很快其他人也离开了。
粟裕没有离开,一直在思考。
过了一会儿,一阵脚步声将粟裕拉回到现实中。
毛泽东微笑着走近粟裕,问道:“怎么样?你还坚持放弃南下的念头吗?”
粟裕直起身,坚定地答道:“是的。我个人的意见是,不如延缓南渡,集中兵力,以消灭中原黄淮地区的大量敌人,歼灭长江以北的主力。”
“很好!”毛泽东大声说。他转身对众人说:“粟裕同志的坚定,让我重新思考,进一步促使我们改变战略方针,我认为粟裕同志的意见是可取的,华野第一集团军暂时不南下,而是先加入中原,以实现消灭长江以北主力的新战略。”
会后,毛泽东单独请粟裕吃饭。毛泽东高度赞扬的他的建议,对他说:“粟裕同志,陈毅不回华野了,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!”
这就是淮海战役中发生的故事,正是因为粟裕的敢于直言和不轻信权威,才为解放战争打出了一个这么良好的开端。可以说,粟裕是淮海战役能成功的主要功臣,你怎么看呢?说说你的看法~